0731-82230062
湖南佛教網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東路38號東一時區南棟17樓
電話:0731-82230062
傳真:0731-85451633
郵箱:hnfjw111@163.com
聯系人:通振法師
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唐代禪僧。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高要縣)人。希遷年輕時即沉毅果斷,自信力強。他反對鄉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毀祠奪牛,態度堅決。希遷的禪法總結于他所撰的《參同契》。
旋赴曹溪,投禪家南宗惠能門下,受度為沙彌;菽苁攀罆r,他還沒有受具足戒。不久,前往吉州青原山靜居寺,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禪師,因機辯敏捷,受到行思的器重,有“眾角雖多,一麟已足”的稱譽。不久,行思又命希遷持書往參曹溪門下的另一位宗匠南岳懷讓,經過一番鍛煉,再回到靜居寺。后來行思就付法與他。唐玄宗天寶初年(742),希遷離開青原山到南岳,受請住衡山南寺。寺東有大石,平坦如臺,希遷就石上結庵而居,因此時人多稱他為石頭和尚。代宗廣德二年(764),希遷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弘化,和當時師承南岳懷讓住江西南康弘化的馬祖道一,稱并世二大士。希遷弟子甚多,晚年付法給藥山惟儼。于德宗貞元六年(790)逝世。
希遷先在曹溪門下受了熏陶,已有所證悟。當他初到青原山和行思見面時,行思問他從曹溪那里帶來了什么,他說,未到曹溪以前,原未曾失落過什么。行思再問,那么為什么要到曹溪去,他就說,若不到曹溪,怎知不失。在這番簡短的問答里,可以想見希遷直下承當,自信之切。后來希遷亦常以此旨接引門下,如慧朗問如何是佛,希遷就呵他無佛性;劾试賳,一切含靈都有佛性,他為何卻沒有?希遷直示道,為汝不肯承當,朗因于言下悟入,即其一例。希遷自說他的法門“不論禪定精進,惟達佛之知見”,并說“能自知之,即無所不備”,都著重在這一點。希遷自依止行思后,受到進一步的陶冶,禪境有了新的擴展,禪法益臻靈活細致。門人道悟問佛法大意,希遷以“不得,不知”。又問,向上更有轉處否,答云“心空不礙白云飛”,即暗示在悟入以后,機境可以無限開拓,自在運用。
相傳希遷因讀《肇論》至“圣人會萬物為己”句,得到啟發,對于《肇論》中所說的“法身不隔自他,圓鏡體現萬象”之旨深有契會,于是有〈參同契〉之作!皡⑼倍,原出于道家,希遷蓋取其意,以發揮他的以“回互”為眼目的禪法。其所謂“參”是指萬殊諸法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其所謂“同”,意示諸法雖萬殊而統于一元,以見個別之非孤立地存在。而他所創倡的“回互”,則指見于萬殊諸法間的互不相犯而又相涉相入的關系。修禪者領會此旨,于日用行事上著著證驗,靈照不昧,是謂之“契”。他把這種思想導入禪觀,加以發揮,豐富了禪法的內容,遂開辟了他這一系的宗風!磪⑼酢抵蟹磸完U明一心與諸法間的本末顯隱交互流注的關系,以見從個別的事上顯現出全體理的聯系。要是將理事分開來看,則“執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如果統一起來看,則每一門都有一切境界在,即所謂“門門一切境,回互不回互”;這里面有相互含攝的地方,也有互相排斥的地方。中間說到諸法自復其性,如子得母,以見會末歸本之不待安排;同時一法體而用(動態的)處(靜態的)兼具,而彼此互相倚待,如明暗相生,往來轉化,輾轉無住。能這樣地體認一切事象,自然事存理應,舉足知路,而達到“即事而真”的境界。其禪法運用之妙,圓轉無礙,如環無端。和希遷同時異派的禪家馬祖道一,對于希遷的禪風,常有“石頭路滑”之說,很足以道出它的特征。
希遷的禪風,顯然帶有哲學思索的傾向,和同時的馬祖道一之盛倡大機大用相比較,它是近于靜態的。因而他所創倡的禪法,也可以說就是一種禪思。這種思想,以后還結合了坐禪而續有發展。承受希遷付法的藥山惟儼即常事閑坐,并有“思量個不思量底”之說。再傳到云巖曇晟(782~841),又提出了“寶鏡三昧”法門,以臨鏡形、影對顯的關系,說明由個別上體現全體的境界。續傳到洞山良價(807~869)、曹山本寂(840~901)師弟,都向這方向發展,成為曹洞一派。他們更從事象各別相涉的關系上建立了偏正回互、五位功勛等等說法,禪法的運用愈趨細密。曹洞一派和同時馬祖下再傳臨濟一派,并世各行其是。臨濟宗風以棒喝峻烈著稱;而曹洞禪則回互叮嚀,親切綿密,頗重傳授,表現出惠能門下青原行思和南岳懷讓兩大系各自發展,形成不同宗風的顯著對照。
希遷的禪法,還經他的門下天皇道悟弘傳,到五代時,更衍為云門、法眼兩系,他們同樣著重在“一切現成”,都和希遷所主張的“即事而真”的宗旨一脈相通。禪宗五家中,溈仰一家早絕,其余四家除臨濟外,曹洞、云門和法眼三家,在傳承上都淵源于希遷。曹洞禪后傳入日本,迄今傳習不衰。法眼的再傳也曾繁衍于高麗。對于國內外的禪學界,希遷的禪思想的影響是相當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