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82230062
湖南佛教網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東路38號東一時區南棟17樓
電話:0731-82230062
傳真:0731-85451633
郵箱:hnfjw111@163.com
聯系人:通振法師
在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堅持宗教的中國化方向”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宗教工作的重要指示。有人說,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早已徹底“中國化”了,已經完成了“中國化”的歷史使命了。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用靜止的觀點看待發展中的事物。黨和政府多次提出,要“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佛教當然也不能例外。古今中外,任何一種宗教與文化的延續,都必須適應當時社會的需求,而與社會“相適應”的過程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過去“適應”了,現在和將來不一定“適應”。社會發展是無止境的,佛教也要不停頓地調整自身來適應這種發展變化!跋噙m應”本身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中國佛教必須通過自身的不斷調整,充分發揮佛教教義中利國利民、利益天下蒼生的積極因素,努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對接,充分彰顯自身的當代價值,這才是促進佛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互適應的途徑。
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首先要做到政治認同。這是一個跟誰走、怎么走的問題。佛教界要有鮮明的政治態度,堅持熱愛祖國,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遵守和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宗教活動要服從服務于國家的最高利益和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佛教,對教理教義作出符合社會進步要求的闡釋。當前全國人民最大的任務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佛教界要把廣大信教群眾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凝心聚力投身到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去。
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就要與當下社會適應。佛教要與社會主義社會相向而行,同心同德。佛教只有同社會相適應,主動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才能得到社會認可,才能有生存的空間。佛教界要適應社會,就是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在宗教觀念、制度、組織等方面主動進行調整,從現實社會中吸收新鮮營養,與時代和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為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傳遞正能量。
佛教堅持中國化方向,還要做到與優秀傳統文化相融合。中國佛教是外來宗教本土化最成功的宗教,因為自兩漢時期傳入中國后,其慈悲濟世、眾生平等的教義逐漸與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相適應,在教義、宗派、儀軌和修行等方面無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形成了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時代性特征,乃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擁有5000多年連綿不斷的文明歷史,創造了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滄桑歲月,成了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佛教界要結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對佛教思想、教規教義進行創新再造,使教義教理在思想文化上跟上時代的步伐,煥發出新時代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開創中國佛教新氣象
弘揚一個思想,即“人間佛教”的思想。當今世界急劇變化,中華民族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這就是當下我們所處的“人間”。中國佛教在這個歷史性機緣中,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要充分發揚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積極開展慈善事業,在社會層面發揮積極作用。佛教界在充分注重佛教“人間性”的同時,還必須充分注重并堅守佛教的“神圣性”。只有實現“人間性”與“神圣性”的完美結合,“入世”與“出世”的高度統一,才是“人間佛教”的完整內涵。
高舉兩面旗幟,即高舉“愛國、愛教”的旗幟。佛教沒有國界,但佛教徒是有祖國的。一方面,國家的強盛是佛教發展的根本保障,國強,才能教興。因此,佛教界必須高舉愛國的旗幟,開展正常的弘法利生活動要緊緊圍繞和配合國家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目標來進行;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要將愛國變成自己的操守。同時,愛國與愛教是有機統一的。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要有宗教情操,講戒律,講修行,講正氣,講團結。在任何時代,佛教和國家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沒有國家的保障,佛教便無法弘法利生。愛國愛教一直是中國佛教的優良傳統,中國佛教在長達2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在這方面積淀了豐富的思想理念與實踐經驗。這些思想理念與實踐經驗,也是當今佛教發展仍然應該光大的傳統。
發揚三個優良傳統。發揚農禪并重的優良傳統!稗r禪并重”是古代祖師的創舉,也是佛教中國化的具體內容,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工作、修行兩不誤,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正是在這一優良傳統影響下,一千多年來,歷代大德高僧帶領僧眾既創建了樹木參天、環境幽雅的一座座名寺古剎,又創造和繼承了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
發揚學術研究的傳統。我國歷史上高僧輩出,大德如林,他們譯經釋法、著書立說、創宗立派、傳經授業、留下了佛教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寶貴遺產。佛教界應在新時代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揮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優良傳統,開展佛教學術研究工作。
發揚其他國際友好交往的傳統。歷史上中國和亞洲其他許多國家的高僧大德,曾梯山航海往來于陸上和海上的“絲綢之路”,傳播友誼、和平的種子。中國擁有完整的三大語系佛教體系,有條件、也應該充分發揮佛教的積極作用來團結海內外廣大信眾,為構建和諧世界共同努力。法顯、玄奘、義凈、鑒真等高僧的西行和東渡,為中國佛教界樹立了光輝的典范,佛教界應當繼承和發揚這一傳統。
做到四個圓融,發揮佛教界在建設和諧社會、維護世界和平的積極作用。佛教在維護國家的團結穩定、樹立良好社會風尚、維護祖國統一、促進世界和平、打擊邪教泛濫等方面有著自身的優勢。要把佛教教義圓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崇高理念之中,把佛教工作圓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之中,把佛教事業圓融于增進民族團結、維護國家尊嚴、捍衛國家主權、促進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之中,把佛教弘法事業圓融于促進中國佛教界與世界各國佛教界友好交往、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之中。
加強五個建設,即不斷加強佛教的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制建設、人才建設和組織建設。加強五個建設,是中國佛教事業發展的長期任務。
在五個建設中,信仰建設是核心,這個核心建設包括道風建設和教制建設。佛教強調“以戒為師”“以法為師”!耙越錇閹煛,就是要以戒律為標準,端正自己的言行,語言、行為要遵守一定的規范!耙苑閹煛,就是要有正知正見,端正自己的思想和態度!耙越錇閹煛薄耙苑閹煛睆膫體修行的意義上說,就是要堅持正信正行,以大道心礪己,以平常心處世,反對戒律松弛,空談修持;從佛教整體的意義上說,就是要堅持原則,弘揚正氣,統一思想,反對結黨營私,追名逐利。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培養佛教事業接班人的僧伽教育,是佛教健康發展的根本。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在世時多次強調:“佛教最緊迫的任務,第一是培養人才,第二是培養人才,第三還是培養人才!敝挥邪逊饘W院建設成佛學人才培養基地、佛教理論研究基地和佛教文化交流基地,才能培養出“政治上靠得住、學識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愛國愛教的優秀人才。中國佛教界不但要強調以戒為師,還要以著眼未來的前瞻性視野,培養出德才兼備、心行結合的僧才。要建設高效優良的團隊,確保佛教的健康發展。
弘揚六和精神,即弘揚身和共住、口和無諍、意和同事、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的精神。六和精神不但是寺院僧伽共住的基本規則,更是團結廣大信徒、弘法利生的根本要求。身和共住就是在生活上互相照顧,口和無諍就是在言語上勸善止過,意和同悅就是在思想上彼此敬重,戒和同修就是在戒律上堪為道范,見和同解就是在見解上同學共修,利和同均就是在財物上平等受用。歷史的經驗說明,佛教和則昌盛,諍則頹敗,寺院僧團如此,整個佛教界也是如此。所以,堅持和諧團結的準則,才能于內安頓身心,于外安頓僧團,中國佛教才會有可以期待的、更為輝煌的未來。
做好七個方面的防范工作。寺院是體現佛教良好形象的載體,是僧人用功修行的道場。在寺院的管理中要切實做好防邪教、防滲透、防商業化、防抹黑、防火患、防偷盜、防不良游人香客在寺院滋事生非。做好了這七個方面的防范工作,寺院的良好形象才有基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