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ngvkx"><track id="ngvkx"></track></th>

    <th id="ngvkx"></th>
    <dd id="ngvkx"></dd>
  1. <s id="ngvkx"><object id="ngvkx"></object></s>
      <em id="ngvkx"></em>

      <th id="ngvkx"><pre id="ngvkx"></pre></th>

        會長文章

        在第五屆海峽論壇·佛教教育交流研討會圓桌會議上的致辭

        2016/2/6 14:11:37    來源:    作者:湖南佛教協會  瀏覽次數:2644

        圣  輝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大德、各位法師: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這是太虛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們每個佛教徒修行的方向,更是佛教教育的落足之處。偉大的佛陀教導我們:“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才能永不干枯!蔽覀円傻鐏砑覙I,一不能脫離時代,二不能脫離國家,三不能脫離人民。否則,一切都是空談。今天,全國各族人民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這就是當下我們所處的“人間”。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緣中,現在正是佛教事業發展的“殊勝因緣”。我們佛教應該努力奉行“人間佛教”的思想,發揚佛教的優良傳統,體現“六和敬”的精神,真正發揮我們佛教的最好的人間關懷。作為佛教徒,我們應該感恩國運昌隆,盛世明時,時代需要我們兩岸佛教界有所作為,為中國大乘佛教的新氣象做出無量功德。
        一、佛教教育要為奉行“人間佛教”的思想多培養僧才和加強道風建設。
        我們要實現“人間佛教”的思想,僧才的培養與品格的養成和道風建設是至關重要的。沒有道風的佛教是不可能有生命力的,沒有品格的僧才是難以荷擔如來家業的。佛教教育的宗旨是為了覺悟和引導眾生遠離偏執、正信正行。如果出家人不講修行,不講持戒,不去與人為善做好事,就不可能在社會中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就不可能產生良好的社會感召力和親和力,也就沒有能力普度眾生。實干興邦,空談誤國,要奉行“人間佛教”,不是靠空談,必須有實際的行動。佛教界要實現“人間佛教”的思想,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在不斷加強自身建設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培養僧才,提高僧眾品格的升華。要發揚中國佛教農禪并重、注重學術研究、開展國際佛教友好交往這三大優良傳統。僧人必須堅持持戒、修行、具足威儀,必須講人格、僧格、國格,成為名符其實的天人師。必須堅持加強佛教的信仰建設、道風建設、教制建設、人才建設、組織建設等五個方面的建設。
        二、佛教教育要大力弘揚“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愛國愛教的思想。
        我們中國所以被稱為大乘佛國,正是因為我們兩岸的佛教徒踐行的是“悲智行愿”,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早離苦的菩薩精神。而菩薩精神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佛教文化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歷代以來,中國的高僧大德一直堅持報“四恩”,其中就有“國家恩”和“三寶恩”,報“國家恩”就是要愛國,報“三寶恩”就是要愛教,如同世法有國才有家一樣,佛教也是有國才有教,所以愛國愛教就成了我們佛教的優良傳統。西行的玄奘,東渡的鑒真,南歸的義凈,北方的道安,他們都是中國佛教、中國歷史的偉人。他們深切的悲心大愿,堅韌的毅力,既為中國佛教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無量功德,也為弘揚中國的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所以偉大,就是把世法的愛國與出世法的愛教圓融起來,而當機弘法利生的。而我們兩岸佛教徒現在所處的當下,正是佛教事業發展的良好時機,對中華文化而言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年來,與中國本土文化相融合,與儒教、道教一起而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佛教文化的發展與弘揚。而要很好的弘揚佛教文化,就必須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弘法人才;德才兼備的人才的培養,就在于教育。弘揚佛法,發展佛教文化,辦好佛教教育……中國佛教界要做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偉大的時代需要我們兩岸的佛教界有所作為。我們必須銘記五內,我們兩岸佛教徒所生活的大陸、臺灣,就是你的祖國;你怎么樣,中國佛教就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佛教就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佛教就會陽光燦爛。
        三、我們兩岸佛教徒要以“菩薩精神”為本懷,“六和敬”為準則,深入推動兩岸的和平,祖國的繁榮,世界的和平事業。
        菩薩精神,就是慈悲精神。因為菩薩的慈悲,就體現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平等度生的行愿上。如果我們兩岸的佛教徒都能踐行菩薩的慈悲精神,那么我們兩岸的和平、祖國的興旺、人民的幸福就會得到早日的實現。而“六和敬”不但是僧伽共住的基本規則,更是團結廣大信徒、弘法利生的根本要求。身和共住就是在生活上互相照顧,口和無諍就是在言語上勸善止過,意和同事就是在思想上彼此敬重,戒和同修就是在戒律上堪為道范,見和同解就是在見解上同學共修,利和同均就是在財物上平等受用。
        而我們兩岸佛教界要堅持“六和敬”的準則,尤其要倍加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和諧局面。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佛教和則昌盛,諍則頹敗。一個個體的僧團是如此,整個中國佛教以至世界佛教,也是如此。所以,堅持“六和敬”準則,才能于內安頓身心,于外安頓僧團,兩岸佛教界才能和合圓融。兩岸佛教界和合圓融,中國佛教才會有可能期待的、更為輝煌的未來。今天,我們生活在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中,在這個物欲橫流,心浮氣躁的時代,只要我們內心有一桿秤、一盞燈,有自己的原則,就能在這個時代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更好的普度眾生。所以,只要我們兩岸的佛教徒人人從我做起,我們的身邊就會美麗、就會精彩,人間就有凈土。
        佛教的發展在于“和敬”,中華民族的發展在于“和諧”,世界的發展在于“和平”,只有在和敬、和諧、和平的人文環境下,一切才能凝聚成一股正能量。所以祈愿參加第五屆海峽論壇?閩臺佛教文化交流周——佛教教育交流研討會的兩岸諸山長老和嘉賓,加持我們兩岸佛教界共同努力奉行:人間佛教的思想,愛國愛教的內涵,菩薩慈悲的精神,六和敬的準則,并影響到社會風尚的凈化,就一定能開創“人心向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新氣象。
        最后,祝所有與會者法喜充滿、吉祥安康!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日本熟老太日本老熟中文简体_天天看片高清观看免费_免费一级黄色片综合一区_国产xxxx日本A级视频

        <th id="ngvkx"><track id="ngvkx"></track></th>

          <th id="ngvkx"></th>
          <dd id="ngvkx"></dd>
        1. <s id="ngvkx"><object id="ngvkx"></object></s>
            <em id="ngvkx"></em>

            <th id="ngvkx"><pre id="ngvkx"></pre></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