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82230062
湖南佛教網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人民東路38號東一時區南棟17樓
電話:0731-82230062
傳真:0731-85451633
郵箱:hnfjw111@163.com
聯系人:通振法師
原文轉載自金山網
原題:焦山訪古之當代高僧——茗山法師
文/張大華
茗山法師 陳大經 攝
茗山(1914—2001年)法師是新中國改革開放以后享譽國內外的當代高僧。他1914年3月16日生于江蘇鹽城縣,俗名錢延齡,父親是前清秀才,1932年在建湖縣收成莊羅漢院出家,法名大鑫,號茗山。
1934年春,21歲的茗山到焦山定慧寺受具足戒,并進入剛剛開辦的佛學院學習,從此與焦山結緣65年。由于每期考試成績俱佳,他受到佛學院長智光法師器重,提前畢業,并任定慧寺知客。
1935年,太虛大師來鎮江講經,茗山法師有幸成為太虛法師的侍者。1936年受太虛法師推薦進入武昌世界佛學院高級研究班學習深造。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茗山法師在湖南衡陽、耒陽、長沙等地寺院,并任湖南佛教會副理事長、主任委員和寧鄉縣大溈寺、耒陽金錢山寺方丈。1946年茗山法師繼承溈仰宗法系,成為太虛大師的法孫。
從1937年冬到1946年這九年期間,茗山法師受太虛大師之命,在湖南衡陽、耒陽、祁陽、寧鄉、長沙等地,辦理湖南佛教會會務,創辦佛學講習所,還以湖南佛教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身份,開辦“僧眾救護訓練班”,籌集糧衣,支持抗戰,幾次面臨生死考驗,吃盡顛沛流離之苦。
1945年,抗戰勝利后,他受太虛大師之命,整頓湖南省佛教會,出任湖南省佛教會整理委員會主任委員。這時他收到雪煩法師來信,要他回焦山作長期服務準備。
1946年夏,他代表湖南省佛教會參加中國佛教會在焦山舉辦的培訓班,借此機會回到焦山,受雪煩方丈命出任培訓班保育員。培訓班結束前,他受命專程到上海迎請太虛大師來焦山參加結業典禮。培訓班結束后,雪煩方丈退居,東初法師接任方丈,在傳法儀式上,他與圓湛、戒證、介如一起成為法子,被請為監院,其中圓湛為大當家,總管寺務;戒證為二當家,分管儀征、泰州和龍潭的田租;茗山為三當家,分管佛學院并主編《中流》月刊;介如為四當家,分管江心洲田租。
1947年農歷三月十七日,太虛大師在上海玉佛寺圓寂,茗山法師到玉佛寺吊唁,并在《中流》月刊上發表《痛哭老人》、《悼念太虛大師》等文章。
1948年春,茗山法師代表湖南省佛教會出席中國佛教會代表大會,與趙樸初居士等一起當選為中國佛教會理事。時年36歲。
1949年初,為躲避戰火,茗山法師帶著定慧寺珍貴字畫文物到有雪煩法師任方丈的上海三昧寺,直到1951年受靜嚴之召,將焦山文物帶回并出任監院。當年秋天,政府任命茗山法師出任定慧寺方丈。從此,直到2001年圓寂,在時代更替的特殊情況下,茗山法師任定慧寺方丈長達半個世紀。這不僅在焦山,甚至是在民國以來的中國佛教史上,都可能是罕見的。
茗山任方丈后,為解決各庵苦樂不均、有的甚至生存困難問題,在政府幫助下,他將解放初還有的10個庵統一歸并到定慧寺,并成立“焦山游客招待處”,過統一集體生活。從此結束了焦山近千年來寺庵同住一山但各自生活、修行的歷史。
整頓后的“焦山游客招待處”,茗山法師任主任委員,原香林庵當家境融任副主任委員。下分四個組:總務組,負責財務和行政事務,由境融兼任組長;招待組,管理游客接待和餐飲,由自然庵當家劉岫凡任組長;文物組,負責各寺庵集中的文物字畫,由海若庵當家慎然任組長;生產組,負責管理菜園和江灘,由文殊閣厚寬和玉峰庵鑒泉任組長!敖股接慰驼写帯痹谌A嚴閣開設蔬菜館和茶社,在山門口和玉峰庵設有售貨亭,在香林庵、海云堂設立了文物館,這些機構統一對外經營。同時在玉峰庵建立了寺院食堂,統一負責寺僧和職工伙食。在那個特殊時代,這些措施的落實,保證了寺院收入和僧人生活穩定。
1956年秋天,“江蘇省佛教界學習委員會”在南京毗盧寺成立,茗山法師被推選為秘書長,駐會主持工作。
1957年鎮江市成立佛教協會,金山寺方丈妙華當選為會長,茗山法師當選為副會長。當年在寶華山隆昌寺舉行建國后的第一次傳戒法會,茗山法師受聘任十大師之一的尊證師。
1958年,焦山成立園林管理處,寺院與公園分家,茗山法師雖是新成立的焦山園林管理處主任,但實際事務已經不能過問。1951年定慧寺創辦的食堂、茶社、小賣部和菜園等,全部由園林處接管。
1962年春,中國佛教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茗山法師參會并當選為理事。會后,被留下編寫中國佛教史并在中國佛學院兼課。
茗山法師與趙樸初
茗山法師一生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社會主義改造、文化大革命和改革開放等不同歷史時期,與國家、與佛教一起度過了由苦難到歡樂的歲月,他由衷的踐行太虛大師和趙樸初會長倡導的“人間佛教”思想,愛國愛教,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道路。他說:“佛教基本教義的理論從始至終,是隨時隨地和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相適應的,不然,佛教就不能生存,更談不上發展”。針對佛教一些人信仰淡化、戒律松馳現象,1993年10月召開的中佛協第六屆代表大會提出加強道風建設問題,茗山法師在會上即席講話,強調:“道風建設,關系到佛教的興衰成敗,關系到佛法的前途命運,萬萬不可等閑視之”,為此他以中佛協教制委員會副主任身份,為以后出臺的漢傳佛教共住規約、管理辦法等一批規范制訂出臺,做了大量工作。此后,他把“五戒十善、四攝六度”作為“人間佛教”思想的主要內容,在全國廣泛宣講了多年。在他圓寂前十天,揚州大明寺能修方丈來探視,他已經不能說話了,他用顫抖的手寫下了:“你做上了大和尚,還要念佛,做一尊佛”。他對年輕僧人的慈愛和期望,溢于言表。
從1978年到2001年的23年間,茗山法師為振興中國佛教事業和復興焦山定慧寺殫精竭慮,達到了忘我地步。在焦山,他含辛茹苦,新建了萬佛塔、山門,重建了天王殿、藏經樓、祖堂,修復了大雄寶殿、伽藍殿、法堂、齋堂、教學樓、僧舍和別峰庵。這是自抗日戰爭后近百年來,焦山定慧寺最大規模的一次修建工程;他是自清代以來,焦山定慧寺名副其實的一代中興之師。他還擔任了南京棲霞寺、寶華山隆昌寺、無錫祥符寺、鹽城永寧寺、建湖羅漢院、射陽息心寺的方丈,對這些寺院的修復開放也付出了極大心血。尤其是1994年,他擔任無錫祥符寺方丈后,為靈山大佛的建設和祥符寺的恢復竭盡全力。經過7年多建設,到他2001年圓寂時,靈山大佛已經名揚全國,F在無錫靈山已經成為世界佛教論壇的永久會址,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國策的一項標志性建設工程。他善詩,尤精書法,在中國著名寺院,他題寫的匾額、對聯隨處可見。
趙樸初會長生前對茗山法師極為關心,他認為“茗山法師在佛教界以戒行精嚴聞名,他潛心辦學50多年,精通經、律、論三學,是公認的大陸佛門高僧”。
2001年茗山法師圓寂后,江蘇省和鎮江市宗教事務局、江蘇省佛教協會以及焦山定慧寺組成茗山法師生平事跡收集整理委員會,在焦山建立了茗山法師紀念堂,公開出版《紀念茗山法師叢書》,這套叢書計有《茗山文集》《茗山日記》《茗山自傳年譜》《茗山文選》《茗山傳記》《茗山講經錄》《茗山書法作品選》《茗山詩詞楹聯集》《茗山手書楞嚴經》《茗山手書金剛經》《茗山法師紀念畫冊》《茗山法師紀念文集》等共12冊,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茗山法師愛國愛教、弘法利生的一生。